close

  何鳳慈接受記者採訪
  金黔在線訊(本網記者 趙曌 安軼倫 楊昌鼎)“中醫葯產業的發展和民族藥的研發往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出成果,是名副其實的‘十年磨一劍’。”11月5日,在首屆中國(貴州)中醫葯國際研討會上,貴州益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總監何鳳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族藥的發展必須“沉下心來做”。同時,在中醫葯企業發展困難重重的當下,科技創新是關鍵。
  中藥材資源大省遭遇“走出去”瓶頸
  創建於1995年的貴州益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型藥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2004年,益佰成功上市,成為貴州省首家取得上市資格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托貴州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益佰一直致力於現代中藥研發,目前已經擁有克咳家族系列、艾迪註射液、銀杏達莫註射液、註射用洛鉑、復方斑蝥膠囊、理氣活血滴丸、前列癃閉通顆粒等眾多優勢品牌。
  “貴州的中醫葯、民族藥產業在全國來說是做得比較好的。”何鳳慈說,貴州數量豐富而品質卓越的中藥材資源,加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族藥應用,為民族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條件”。“尤其是苗藥,與藏藥、蒙藥等其他幾大類民族藥相比,貴州苗藥的發展算得上是佼佼者。”
  何鳳慈表示,儘管發展空間很大,但中醫葯產業的發展卻並不那麼樂觀。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西醫成了絕對的主導。“很多大型醫療機構當中,中醫都處於一種被邊緣化的境地。”
  而對於中醫葯產業的“走出去”發展,何鳳慈坦言“難上加難”。“現在很多西方人仍然不接受中醫的治療方式,中藥在國外都是放在雜貨鋪里賣得,有的國家乾脆就不允許中藥材進口。”他說,中藥材在國外僅僅是作為研究之用,“根本無法進入主流”。
  技術要求高 研發周期長 中醫葯發展“十年磨一劍”
  對於中醫葯產業發展遭遇的“門檻”,何鳳慈認為更多地來自於中醫葯自身獨特的特點。“中醫葯治療效果來得慢,甚至不明顯。”何鳳慈說,正因為如此,很多時候,中醫葯並不招人“待見”。
  “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不過關。”何鳳慈介紹,傳統的中醫葯知識都是來自於民間的經驗或是理論,與現代科研技術相脫節,因而在既有的中醫葯應用經驗中無法對中醫葯的藥效、成分、毒理、臨床評價等做出權威的定義。“也就是說,我們不明確中醫葯應用的物質基礎,這是最基本的問題。”
  中醫葯的研發在製劑工藝上同樣面臨嚴重挑戰。作為益佰製藥的科技總監,何鳳慈也坦言,很多技術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發,目前仍然無法解決。他說:“中藥註射劑的開發,就是因為無法解決中藥材細小顆粒的技術問題,從而導致顆粒物進入血管,造成了很多不良反應。”除了技術,中醫葯研發必不可少的就是時間。何鳳慈舉了個例子,貴州益佰獨家原研的苗藥理氣活血滴丸,自1995年公司成立之初便開始了研發工作,新藥一直到今年7月才最終上市。“儘管已經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線用藥,但依舊處在藥理的跟蹤觀察期。”
  “製藥過程中,必須保證新藥的安全、有效、可控,而這對於中醫葯來說更加困難。”漫漫無期的研發就意味著高額的研發投入,何鳳慈指出,當前很多中醫葯企業“太過浮躁”,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很多藥企更加傾向於效益更快的化學藥或生物製藥的研發。“中醫葯的研發是必須要沉下心來做的。”
  “走出去”的路還很長 科技創新是關鍵
  “我們的中醫葯產業要發展現代化,民族醫葯要‘走出去’,要走的路還很長,相當長。”作為中醫葯研發人員,何鳳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關鍵就在於科技創新。”
  “我們益佰現在正在籌建一個國家級的工程中心,作為中醫葯研發的一個平臺。”何鳳慈首先提出了創新平臺的建設。
  同時,“人才是創新的核心。”何鳳慈指出,傳統的中醫葯發展更多的來自於古書文獻理論或是老中醫經驗的傳承,是“師父帶徒弟”的模式,而國內目前的中醫教育體系並不完善,最終導致中醫葯領域嚴重的人才斷層,“沒有人什麼都乾不成。”他說。因此,何鳳慈提出,創新還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
  最後,何鳳慈強調:“只有不斷地創新,努力尋找新產品新的增長點,我們的中醫葯產業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原標題:貴州益佰科技總監何鳳慈:中醫葯產業“十年磨一劍” 科技創新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g82wgruq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